English

深圳人爱读书

——写在“深圳读书月”举办之际
2000-11-19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易运文 我有话说

经过20年的发展,现在的深圳是一个到处弥漫着书香的城市。

2000年11月1日,深圳人企盼的“读书月”活动终于拉开了帷幕,“读书月”打出的口号是:“营造书香社会,共创美好明天”。

深圳市新华书店副总经理何春华向记者介绍了一组深圳人读书的数字:深圳书城的零售图书量今年要达到1.4亿,总销量要达到3亿,在全国大城市中排名第4位,仅次于北京、上海、广州。在深圳书城,日均人流量超过2.5万人次,节假日超过3—4万人次。深圳“读书月”的第一个双休日,光临书城的人数达到创纪录的7万人次,超过了深圳最火爆的旅游景点世界之窗的人数。

平时的深圳,每天人流量最多的地方,不是百货商店和超级市场,而是图书馆和各个大小书店。每天来逛书城的顾客不仅有本市的常客,还有来自香港、澳门的同胞。为了让顾客享有一个舒适的购书环境,深圳书城推出了“星级服务”的措施。深圳书城因此成了深圳的一个旅游景点,每天都有旅行社带团来书城参观购书。许多到过书城购书参观的游客都说,在书城参观,是一件意想不到的赏心乐事。

深圳人为何爱读书?深圳市新闻出版局副处长李瑞章对记者说:“深圳人读书,不仅仅是出于爱好和兴趣。更重要的是一种发展和生存的需要。激烈的生存竞争环境,每天汹涌而来的各种求职人才,逼得每个深圳人每天都要‘充电’,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深圳是国内电子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最快的一座城市,与世界其他国家城市的联系机会也更多一些,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知识更新的速度似乎要比其他城市的人快一些。记者常听到身边的人感叹:“三个月不读书,连同人谈话都感到语言乏味。”

深圳的许多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要求近乎苛刻:大专文化是最起码的要求。稍微好一点的工作,都要求本科和研究生以上的学历。大学生在前台端茶倒水搞接待工作也不是什么稀罕事。一个在内地自我感觉还不错的人,来到深圳后,可能很快就会觉得自己的文化和知识不能适应深圳的需要。在这种时候,只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打道回府;另一种是赶快“充电”。

深圳的企业为什么对人才的要求那么苛刻?这是因为,深圳的大多数企业都有一种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高新技术企业占了深圳的半壁江山。这些企业老总的学历大多数都很高,不少还是留学回国的高级人才,他们特别重视企业职工的素质培养。“市场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没有文化的企业,是愚蠢的企业”,这样的观念,已经成了大多数企业老总的共识。

据了解,深圳有不少企业制订了鼓励职工读书的各种措施。如深圳石化化纤有限公司,为鼓励职工购书读书,每月为职工报销购书费20元至80元。该公司还投资数十万元建成了两个藏书9万多册的图书室。据了解,深圳目前有20多万职工通过自学获得电大、函大等自学考试文凭。全市职工通过自学创造出重大科技成果300多项。小学文化程度的职工,通过自学成为重要实验室总工程师的也不乏其人。

在深圳,卖得最俏的书,是各类实用类书籍,如计算机、英语、会计学、服装设计、医学、经济学、股票等书籍。此外,高新技术产业热也带动了深圳的科普热。一些科普类书籍成了热销书籍;科普知识讲座也成了最受人欢迎的讲座。

在深圳,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市领导带头读书、写书的故事。原深圳市委副书记林祖基,不仅是位德高望重的市领导,同时也是个读书迷、藏书家和高产量的中国作协作家,近年来他几乎每年都有一本杂文集问世,其作品集还获得了鲁迅文学奖。

在经济发展上已经取得骄人业绩的深圳,正致力于打造这座城市的文化灵魂。深圳市委宣传部长白天有一句很形象的话:“经济是一个城市的形,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神。只有形神兼备,一个城市才能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深圳市文化局局长王京生说:“文化之于一座城市的重要,恰如这个城市的名片。我们积极筹划深圳读书月,其目的是为了形成一种有利于建设文化名城的文化氛围,形成一种崇尚知识、崇尚读书的社会空气,进而形成一种人才辈出的可喜局面。”

为了适应深圳人日益旺盛的读书求知的需求,在深圳市的新中心城区,一座更加壮观漂亮的图书馆正在拔地而起,一座专门销售科技类书籍的科技书城也将崛起在这个中心区的版图内。明天的深圳,读书,将是这座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年轻城市的一道更加亮丽的风景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